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0 : 不可以各存门户之见,攻击别人就不是佛的心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10.02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10.03)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唯识简介》全

慧律法师楞伽经(全)

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(全 )

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(全)


楞严经三 经前十门 10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0
慧律法师

在这里圆教,初发心即成等正觉,所以,十信满心,即摄五位,【成等正觉,故名为圆。】为什么?初心就是佛心。初发心即成等正觉,就是不生不灭的心,就成不生不灭的果。意思就是:成佛也是不生不灭的心。

【此但略引,】现在只是简单的谈。【广如贤首五教仪。】讲堂也有印《贤首五教仪》。【若据五教,显此经之分齐,经中多谈法性,少及法相,纵说法相,亦会归性。指四科惟是本真,】前面已经讲过了: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四科惟是本真。【融七大无非藏性,满慈究万法生续之因,如来答一念觉明为咎;】我们昨天已经讲了:三细六粗讲得特别的清楚,在这里不重复。【又十二类生,】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、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、非有色、非无色、非有想、非无想,我们在《金刚经》里面也讲过,有十二类生。【本元真如,即是如来,成佛真体,二乘回心,】只要你回小向大,【皆当作佛,大分】就是大部分。大部分【正属终实之教。】《楞严经》大部分讲的是属于大乘的终教,终教就是终实之教。

好!“大分正属终实之教”,编号:A.整部《楞严经》就是大乘终教,也兼顿教。跳过一行,中间,“此则兼属顿教”,编号:B。再来,看27页第六行,“此则兼属圆教”,编号:C,它也兼圆教。意思就是:正说终教,兼顿教、兼圆教,就是这个意思,我们一段一段来看。

《楞严经》正属终实之教。【第四卷云:“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,胜净明心,本周法界,不从人得,】不从人得就是不从外得,你自性本来就具足了。【何借劬势,】你为什么借这么辛苦,【肯綮修证?”】“肯綮”就是比喻事情的要领。你要好好的抓住重点,好好的修行。意思就是:你又何必这么辛苦的修证呢?你只要懂得放下。整句的意思就是说:如果我们的狂性,自己能够放得下;狂性就是无明,无始无明。你懂得放下这个功夫,那么,歇即菩提,你就能够成就菩提。胜净明心,本来就周遍法界的,不从人得,不从外得,只要你悟啊!何必借着一次又一次的劳顿、辛苦,肯綮修证?很辛苦的修行呢?所以修证,肯綮修证就是努力的在修行,何必要这样子呢?

【五卷孤起颂云:“是名妙莲华,金刚王宝觉,如幻三摩提,弹指超无学。”】你只要体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缘起如幻,这个“如幻”二个字,为什么叫如幻呢?就是彻底打破对相上的执着,我们今天所有的痛苦,来自于哪里?来自于执着假相。如果我们也能体悟,这个相是缘起的,尤其我们对色身的执着牢不可破,好好的观照观照,全身是二百多块骨头、筋脉构成的,大脑、小脑、延脑、左脑、右脑、神经系统、血液、尿液、唾液、五脏六腑,是不是?观一观,观一观:喔!原来万法都是这样如梦幻泡影的,你这一刹那间肯放下,弹指超无学,就比阿罗汉还厉害了!为什么?佛就是如幻三摩提啊,佛就是金刚王宝觉啊!

【此则兼属顿教。第四卷云:“我以妙明,不灭不生,合如来藏。而如来藏,唯妙觉明,圆照法界,是故于中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;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】一为无量,也可以讲:一就是平等,无量就是差别;一叫做性空,无量就是缘起。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性空就是无量的缘起;无量的缘起,还是回归性空。也可以讲:无量的法相就是如来藏性;一个如来藏性,就是拥有无量的法相;无量的法相就是如来藏性。所以,“一为无量”就是一;“无量为一”就是二;“小中现大”就是三;“大中现小”就是四,【(此四义);】这是四义。

后面讲四相:【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;】编号:一;【身含十方,无尽虚空;】编号:二;【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;】编号:三;【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】编号:四。一、二、三、四,叫做四相,【(此四相)。】解释一下: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缘起就是性空,差别就是平等。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。小中现大,譬如说:镜子,镜子可以照远处的山。譬如说:我们的心包含法界,小中现大。大中现小,这个大家比较容易了解,在大的范围里面,会现种种的小。小中现大,比较不容易了解。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,不动道场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,本来就是遍十方法界。身含十方,无尽虚空,其实,身就是心,心就是身,是不二,身本来就含十方,是你因为着相,所以,不知道十方就是你的身。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,于一毫端,在这里作“一念”,一念之间,“毫端”就是一点点,最小的。

这一句的意思就是:一念般若就可以遍同法界,叫做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。在一点点的般若智慧,就能转大法轮。是不是?所以说:一念般若慧,就可以现种种的宝王刹,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,于一毫端就是小;宝王刹就是大,小中现大。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,坐微尘里也是表法的,为什么坐微尘里。转大法轮呢?智慧,它是没有距离的,它没有点、线、面的,展开来如虚空;小也是不容针,般若智慧比针头还小,当然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。所以,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;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,这二句,其实都是叫做一念般若智慧。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,也就是一念的般若智慧,能够现宝王刹;一念的般若智慧,能转大法轮。所以,一毫端也好、微尘里也好,都是表示很小很小的,般若智慧连一点距离的小都没有啊!所以,【四义交彻,四相无碍,三藏圆融,会归极则,不特理事无碍,乃至事事亦皆无碍。

【第十卷云:“识阴若尽,则汝现前,诸根互用。从互用中,能入菩萨金刚干慧,圆明精心,于中发化,如净琉璃,内含宝月。如是乃超诸位,入于如来妙庄严海。”】这昨天我们有念过了。【此则兼属圆教,】编号:C,圆教。【若以五教摄经,后终、顿、圆三教摄此;】“摄此”就是摄在这个圆教里面,终、顿、圆摄在圆教里面。【若以经摄教,亦可全该,以不废小乘,果法戒品,兼存始教,八识、三空故也。】人空、法空、空空。

【先依宗判教竟。】先依宗就是天台还有华严判教的角度来说的。华严四法界。好!翻开《表解》六五页,刚刚我们讲了四义和四相,我们配合一下华严的思想,四无碍法界的思想。华严四法界。如来藏随净缘——我以妙明,不灭不生,合如来藏,而如来藏,惟妙觉明,圆照法界,是故于中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这八个字是理事无碍法界。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,这是事事无碍法界。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,身含十方,无尽虚空,是理事无碍法界。于一毛端,现宝王刹,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,是事事无碍法界。灭尘合觉,故发真如,妙觉明性。看底下注解:我以妙明,不灭不生,合如来藏——如来以本觉妙明,不生灭之根性,为本修因,背尘劳妄法,合如来藏性。(也就是回光返照,脱尘旋根,伏归元真,发本明耀)。而如来藏,惟妙觉明,圆照法界——而如来藏,即妄全真,惟是妙觉明体,称体明耀,圆照法界。是故于中——在一真法界之中。

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这是(理事无碍法界):1)一是理,无量是事,也就是一理能成无量事,无量事还归一理。(2)一即一真法界,无量即十法界差别之事,一法界能成十法界,十法界还归一法界。(3)一即一心,无量即万法,一心能生万法,万法唯是一心。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——小就是事相,大也是事相。(事事无碍)小中能现大相,大中能现小相——小中现大——小不放大,大不缩小。这个就是事事无碍了。大中现小——大不见大,小不见小。所以,这个叫做事事无碍。小是事相,大也是事相;小不必放大,大也不必缩小;大也没有显得特别大,小也不见得小,所以,事事没有障碍。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——不动道场,就是真如不动之理,也就是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就是《华严经》讲的,叫做海印三昧。一理能遍十方世界之事,即一为无量,十方世界之事,不出不动道场之理,也就是无量为一,合之即理事无碍法界。身含十方,无尽虚空,这是(理事无碍法界)——身即法身,法身以理为身,身即是理,一理能包含无尽虚空之事,即一为无量。十方虚空之事,含于一身之中,即无量为一,此亦理事无碍义。

于一毛端,现宝王刹,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,这个是(事事无碍法界)。于一毛端——一毛端是事,正报之最小者,就是我们一根小小的汗毛。一毛端是事相,正报的最小,就是人的这个毛孔;宝王刹是事相,是依报之最大的。于一毛端,能现佛之宝土,是为小中现大。佛刹最大,也不坏毛端之相,是亦大中现小义,合之,即事事无碍法界。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——微尘是事相,依报的最小,佛身说法是事,正报之大者,能在微尘里转法轮,是小中现大,正现身说法的时候,能见微尘不大,也没有把它扩大,是亦大中现小,此也是属于事事无碍法界。

灭尘合觉,故发真如,妙觉明性——此句是说佛与众生,敌体相反,众生是无明、贪嗔痴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什么统统来,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;而佛的体是大慈大悲,所以,佛跟众生的体刚好相反。众生是背觉合尘,违背了觉性,却跑去合这个尘。所以,发尘劳有世间相,所以,大家都很忙、很疲劳,追求五欲六尘。佛是反过来,是灭尘合觉,把这个外境、尘劳放下,逆流,回光返照,合于真心的觉性,故发真如妙净,本觉湛明之性。此性字与相对立,以众生迷闷,全真性成妄相,妄相意思就是说:我们的真心,如果在众生来讲,变成无明,那么,就是业相,种种妄想之相。所以,全真性就变成妄相。如来修证,融妄相就是真性,事事即理,相相即性,为什么?相相空,相相即性。事事即理,为什么?事就是无生,事就是缘起,缘起就是空,当然事事即理。

所以,相相即性,故得以上二无碍法界。事事即理,为什么?事就是无生,事就是缘起,缘起就是空,当然事事即理。所以,相相即性,故得以上二无碍法界。好!这是这一段配合华严四法界,来跟大家更清楚的讲解,将来我们将到这一段,再来发挥。

27页中间,【次约论辨义。】《楞严经》,现在站在《起信论》的角度来分、来剖析深浅,【依《起信论》,从本向末,亦有五重分属,亦同五教。】五教就是前面所讲的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。【但五教乃从浅向深,而论文则由深及浅,】刚好相反。【二者分别耳。】就是二者是有差别的。《起信论》从本向末,也有五重分属,也就是跟小始终顿圆是一样的,但是五教的小始终顿圆,是由小教,再大乘始教、大乘终教,再来就顿、圆。但是,《起信论》一下子就由深再慢慢讲浅,这是二者差别。

 底下说:起信论开始,(【论文初】)【惟一心为本,能摄一切世间法,出世间法。此心即本经如来藏心,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,】那么我们就以方便,祖师大德的慈悲心,来看这八个字吧!【能为一切法所依,不为一切法所染;法法唯心,体即法界,此圆教分齐。】“分齐”就是这个界限,可以判定为跟圆教是平等的,分齐就是圆教的平等位。

 【二依一心开二门,即该二教。心真如门:所谓心性不生不灭,离名绝相,毕竟平等,惟是一心,即心即佛,亦无渐次,此顿教分齐,始教空宗,亦密说此门;心生灭门:依如来藏有生灭心,如来藏本来不动,本不生灭,随无明缘,动成生灭,虽成生灭,】但是,【体即不生不灭;此即藏心缘起,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,正属终教分齐,始教相宗,亦密示此门。】所以,这属于终教,意思就是:站在哪一个角度,属于什么教。【生灭门中,不生不灭,与生灭和合,成阿赖耶识。】这是《起信论》的思想,《起信论》我们也讲过。【此识有觉不觉二义:一、觉义:谓心体离念,】我们的真如心体是离一切妄念的。【即是平等法身,说名本觉。此始教空宗分齐。【二、不觉义:谓不如实知,真如法一故,不觉心起,而有其念,】不如实知,也就是没有如实的了知,真如法是平等的、是一的。所以,我们不觉知这个动念,不觉心起,而有它的念头。

【所起不觉之相,不离本觉之性;依不觉故,生三种相:一业相(即自证分)、二转相(即见分)、三现相(即相分),乃属无明不觉生三细。】所以,这个三细纯属于心法,微细,微细的心。【此始教相宗分齐。】【依第三现相(即境界相),复生六种粗相,乃属境界为缘长六粗:】这是属于境界,也就是更粗了。【一智相、二相续相(此二属七识)、三执取相、四计名字相(此二属六识)、此小教分齐;】执取、计名字,是属于六识。【五起业相、六业系苦相,此人天分齐;但亦略引,广如彼文。】那么,这个是配合,所以,三细六粗为什么告诉你这个很重要?就是后面都会提到:三细六粗,三细六粗。

【若约论文,而明斯经义理浅深,】就《起信论》来论《楞严经》义理的浅深,【经中所显根性,即是识精元明,体通如来藏性。又如来藏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】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:随众生的心量有多大,你的量就有多大。也就是说:胸量有多大,你的人生的生命舞台就有多大!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啊!你的胸量大,你的人生舞台就大!所以,大慈大悲、大喜大舍,为什么都加一个“大”?就是绝对,佛的心性慈悲喜舍,都是绝对的;但是,众生小根、小器、小量。所以,【循业发现等,】“循”就是依循你的业力;“发现”就是你去享多少的福,发现就是说:你去认知,你的胸量小,你的认知就这么一点点;你胸如虚空,你循业发现,就如虚空。如果你像一个水桶的胸量,那么,你的人生观就是一个水桶;你的胸量像操场,就会像操场这么大!所以,要把胸量一直放宽,不要见相即着,“着”就有界限。【大分】“大分”就大部分。【正齐心生灭门,亦不违前终教分齐。】小始终顿圆的终。

【若会妄归真,见与见缘,】“见”就是能见之心;“见缘”就是所见之外缘,也就是境。见与见缘,简单讲就是: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。所以,前面“见”是能缘;“见缘”是见所缘,为见所缘,当然就是境,也就是所见之外缘。所以,第一个“见”是能见之心;第二个“见缘”,就是所见之外缘,也就是心跟境。【并所想相,如虚空华,本无所有,】此能见以及所见之境,【此见及缘,】本来就是不可得。【元是菩提妙净明体,】原本就是同一个菩提妙净明体,只是众生迷了,搞对立就变成孤立。【与夫妙性圆明,离诸名相等,皆唯性无相,】都是唯性无相。【此兼齐心真如门,亦不违前兼属顿教。】

【若妙极一心,四义交彻,】前面讲的:四义、四相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;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,这是四义。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;身含十方,无尽虚空;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;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,这是四相。【四相圆融,历明三藏,不出一心,此兼齐一心本源,亦不违前兼属圆教。】【斯经实与《华严》、《圆觉》,同条共贯,】这个《楞严经》提升到跟《华严经》、《圆觉经》,这个思想讲的是完全一样的,【其为无上甚深之典,故以大佛顶表之。】所以,这一辈子单单能够听到: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,听到这个经题都不得了!单单听到这个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,这个人还得有一点点慧根,何况要坐在底下听讲?

【若以论摄经,】以《起信论》来摄本经,【正齐心生灭门,】就是《起信论》讲的心真如门跟心生灭门。【兼齐心真如门,及一心本源;若以经摄论,经中】用经来讨论这个《起信论》,那么《楞严经》【偈云:“见闻如幻翳,三界若空华。”亦兼始教,】也就是【大乘空宗;】万法毕竟空。【又经云:“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,觉非所明,因明立所(业相自证分);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(转相见分),无同异中,炽然成异(现相相分)。”此齐三细,亦兼始教,大乘相宗。】【至若阿难,断除三界修心,六品微细烦恼,进位于二果,魔登伽女,知历劫因,贪爱为苦,】这一句就是根本。我们的苦从哪里来?就是一个贪。所以,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讲:去贪则清凉。讲得真是好,很平凡的一句话,却很受用!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够清凉呢?就是没有贪,去贪则清凉。贪了就火,一直攻心,贪这个、贪那个,火上升攻心,苦日子就等着我们。

【一念熏修无漏善故,或得出缠,】【此齐前四粗;】“齐”就是平等于,前面的四粗;六粗里面的四粗。【至七趣情想,以论升沈,此齐后二粗,亦不废小乘人天。斯经具足十法界,摄法周备,超于余经,次约论辨义竟。】就《起信论》来剖析,跟《楞严经》的比较。 【后会通天台。贤首五教与天台四教,二宗判教,虽有四、五不同,应知名异义一,】外相是不同,义理是一样的。【不过开合而已。天台开贤首之始教,而为通、别二教,合贤首终、顿、圆三教,为一圆教。】

【若会其义,一、小教:但明人空,不说法空,即台宗藏教,贪着小乘三藏学者,但证我空之理。】【二、始教有二:若约但明诸法皆空义,即台宗通教,】“通”是什么意思?通就是通小乘、通大乘,叫做通。什么叫做别?“别”就是对大乘个别讲解,叫做别教;只讲给大乘人听的,叫做别教。通叫做通前通后、通小通大,叫做通,也就是天台宗讲的通教。【当体即空,身心世界,犹如空华梦境;若约广谈诸法差别义,即台宗别教,】什么是别教?别教就是专门教导大乘根器的人、菩萨根器的人,叫做别教。个别的教,不通小乘叫做别。前面讲的通教,是指通小乘也通大乘,二乘统统包,通前通后叫做通;这里不是,这里的别是专讲大乘的,台宗别教。【三谛攸分,】三谛就是真谛、欲谛、中谛,真谛讲空,欲谛讲有,中谛讲中庸、中道。所以,三谛——真、欲、中所分。【十界具足。

 【三、终教:明如来藏随缘,成一切法,缘起无性,一切皆如,即台宗,圆教中双照义。】什么叫双照?是即是非,即一切法也对;非一切法也对,就是是即非即,前面讲的。双照义,双照就二个都存在,讲即一切法也对;讲非一切法也对,叫做双照义。

 【四、顿教:不说法相,唯辨真性,】所以,修禅的,单刀直入就见性,没有葛藤,这个我喜欢。【绝相泯心,】什么是绝相泯心呢?就是没有内外,内,妄想不可得;外,妄相也不可得,绝相泯心就是万法不可得。【一切寂灭,】生灭既灭,寂灭就现前。泯心,“泯”就是灭,灭掉执着、分别、颠倒,这些妄想意识心统统灭,统统绝相,绝相就是外境都是缘起如幻的,一切寂灭,内寂灭,外也寂灭,不可得。【即台宗,圆教中双遮义。】双遮义就是离即离非,“即”就是一切法,要离;非一切法也要离,叫做双遮义,二个统统要离,即也要离,非也要离,即一切法要离,非一切法也要离,刚好跟前面的双照义相反。

 【五、圆教:性相圆融,体即法界,离即离非,是即非即,】“即”就是一切法,即一切法要离,叫做离即;非一切法也要离,叫做离非。是即非即,“即”就是一切法,是一切法,也对;“非即”就是非一切法,也是对。是一切法,非一切法。为什么?一切相就是诸法,诸法就是本空,你讲是一切法,性相一如,也对,性相不可分离。所以,是一切法,就是即一切法。非一切法,如果在相上找,你找不到,因为体不可得,所以,非一切法也对。是也对,非也对,就是双照。【即台宗圆教中遮照同时义。】遮就是:离即离非,照就是:是即非即,同时义。

底下这一段特别的重要:【宗虽各立,义无差别,不可分河饮水,各存门户之见;若执自是他非,不但不明他宗,抑】就是而且,【亦不彻自宗。】意思就是说:存门户之见,我念佛的攻击禅宗的;禅宗的攻击天台的;天台的攻击华严的;律宗攻击净土的,八大宗派互相攻击来攻击去,门户之见,山头主义,这个是很可怕的!因为见的不究竟。这一段你要画双红线,就是身为一个出家、在家,修学佛道必须要有基本的涵养,这一句听得进去,一辈子都不会跟人家起争执,一辈子都不会!

再念一遍:宗虽各立,不管是华严、是天台也好,它的义理是没有差别的,不可分河饮水,同样一条河,不必这样子;同样一个如来藏性、同样佛的心,不必怎么样?不可分河饮水,各存门户之见。怕的就是这个,赞叹自己的师父,攻击别的法师;赞叹自己的道场,否定别人的道场,只有我的师父行,其他的法师不行!不可以这样子的,这不是献身于宗教家的出家人应该有的态度;也不是一个护法居士所应该有的态度。佛弟子要有大格局,整体佛教的这个观念。什么叫大格局?八大宗派都是佛说,要有这样的大格局,能包容异已的存在,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。所以,凡是佛的弟子,佛,什么叫佛?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佛的心是什么?平等心就是佛心。所以,对于看法跟我们不同宗派的,记得!不可以存门户之见,要宽恕、要包容、要尊重、要随喜,我们给他最大的祝福。若执自是他非,执着自己是对的,他非:别人就是一定不对,不但不明了别人的宗派,而且也不通彻自己的宗。为什么?因为你攻击别人,就不是佛的心;抬高自己,有上下,也不是平等心啊!

好!【四义理浅深竟。】把《表解》拿出来,这个可是很重要的。第三页,好!复习一下,第三、藏乘摄属,藏有三——经藏——诠定学;律藏——诠戒学论藏——诠慧学。此经——正诠定学,兼明戒慧。乘有二种:大乘、小乘,大乘:自行化他,勇猛精进:是菩萨。小乘(二乘):但求利已,独善其身:中乘叫做缘觉;或出于无佛世,叫做独觉。小乘是声闻,闻四谛法,闻佛四谛的音声,而证阿罗汉果,称为声闻。三乘——此经属于大乘所摄(乃同教一乘)。

第四、义理的浅深,义理——义:文之实——义以析之,义者相也,虽有多相,归本则理无差别。理:事之主——理以统之,理者体也,本惟一体,随机则义有浅深。兹依贤首光明五教——1、小教;2、始教;3、终教;4、顿教;5、圆教。

一、小教——惟依六识三毒,建立染净根本,未尽法源,但说人空,不明法空。是名小教。二、始教——说诸法皆空,即空宗,有遮无表。“表”就是立;“遮”就是遣,有遣无表:也就是但遣相,但是,不立法。未尽大乘法理,故名为始。亦名分教:广谈法相,少说法性,也就是相宗,有成佛不成佛之分,故名分教。三、终教——说如来藏随缘,成阿赖耶识,缘起无性,一切皆如,定性二乘,无性阐提,悉当作佛,方尽大乘至极之说,故名为终,亦名实教,所以,称为终实教。多谈法性,少及法相,纵说法相,亦会归性,以称实教。所以,终教就是实教,就是究竟说。

第四、顿教——不依地位渐次,不说法相,唯辨真性,五法(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)三自性(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)皆空。因为都空无自性。八识,二无我(我法)俱遣。我空、法空俱遣。呵教离念绝相泯心,一念不生,即如如佛,故名为顿。第五、圆教——总一法界,性海圆融,缘起无碍,身毛尘刹,互相涉入,重重无尽,十信满心,即摄五位,五位就是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,成等正觉,故名为圆。此经——正属终(实)教,终实教就是究竟说。

满慈究万法生续之因,如来答一念觉明为咎,又十二类生,本元真如,即是如来,成佛真体,二乘回心,皆当作佛。《楞严经》——兼明——顿教和圆教,顿教——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,胜净明心,本周法界,不从人得。卷四里面又说:是名妙莲华,金刚王宝觉,如幻三摩提,弹指超无学。圆教——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,这是(四义)。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;身含十方,无尽虚空;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;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,这是(四相)。四义交彻,四相无碍,乃至事事无碍。依宗判教——若以五教摄经,后终顿圆三教摄此,也就是《楞严经》包括终教、顿教、圆教,三教的义理都在这里面。若以经摄教,亦可全该。就包括,小乘也包括在内。以不废小乘,果法戒品兼存始教。八识三空故也。人空、法空、空空。

底下,第五页,贤首五教和天台四教来融合、来解说,贤首五教——一、小教——但说人空,不说法空,等于天台宗的藏教——贪着小乘三藏学者,但证我空之理。贤首宗判为小教;天台宗判为藏教,所以,藏教就是小乘教。二、始教,贤首宗华严宗判为始跟分,始教——若约但明诸法皆空义,是融通天台宗的通教。天台宗的通教——当体即空,身心世界,犹如空华梦境。分——若约广谈诸法差别义,(天台宗别教),别教——三谛攸分,就是真、俗、中谛,十界具足。那么,小教跟始教,就是天台的藏、通、别;贤首宗的终、顿、圆教三教,合归天台宗的圆教,终教是圆教、顿教是圆教,统统是。第三、终教——明如来藏随缘成一切法缘起无性,一切皆如——就是圆教。底下双照义,什么叫双照义啊?前面有讲过,是即非即,叫做双照义。第四、顿教——不说法相唯辨真性,绝相泯心,一切寂灭——叫做圆教——双遮义,就是离即离非,叫做双遮义。第五、圆教——性相圆融,体即法界,离即离非,是即是非——圆教——遮照同时义。

 天台宗五味,跟贤首宗也就是华严宗配合,叫做贤台教会合表(之二);前面是贤台教会合表(之一)。“贤”就是贤首宗;“台”就是天台宗,一个是五教,一个是四教来配合。看左边这个图,天台宗五味——如牛出乳,就是最初、最真实的,叫华严时。我们说:五时八教,五时就是:华严时、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、法华涅槃时,这个就是五时;八教就是: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、藏、通、别、圆,这个我们在讲《天台宗纲要》都讲过了。如牛出乳,这是表示什么?佛最初成道的时候,还在菩提树下,看起来在定中,其实在讲《华严》。凡夫看,释迦牟尼佛端坐在那边,其实,世尊在讲《华严经》,讲给那个大菩萨听的,凡夫、二乘人是完全听不懂的,如聋如哑的。所以,就像牛最初挤出来的乳,佛成道,讲给最大根器的人听的,就是华严时,叫做日光先照,就是先照高山,根器最利的。

那么,第二转;日升转照时,就三转——初转、中转、后转。太阳升起来以后,一开始先照高山,根器利的;太阳升起来,照到深谷,山谷就是根器最差的;再照到平地,慢慢的照到小山丘。如乳出酪,从乳提炼起来,就是酪,酸酸的,阿含时——就是初转,初转就是根器陋劣的,就像太阳照到山谷,最差的。先照高山,《华严经》听不懂。再照山谷,太阳升起来以后,慢慢照到最低的地方,就是阿含时——初转。如酪成生酥,酪再提炼生酥,这个酥就更高一级了,酥油、酥饼,大家都知道嘛,是不是?方等时,什么叫方等?遍十方皆平等,大乘经典统统叫做方等经。方等时就是:全部所讲的,都是遍十方平等的法,大乘法叫做方等时——中转,要转进一点,根器比较好一点的,慢慢的成熟了。再来,如生酥成熟酥,又提炼了,更高一层了,叫做般若时——后转。

所以,初转、中转、后转,有什么意义?重大的意义就是:根器渐渐成长,人是要成长的,蛇每年都要脱一次皮,不脱皮,这一只蛇就会死。是什么意思?蛇要成长啊!人的心灵也是一样,一次一次的听经,一次一次的成长,就像蛇脱皮,蛇不脱皮,怎么会活呢?这个树不成长,不新陈代谢,树也不会活啊;人不新陈代谢,也不会活啊!我们心灵也是要成长的。但愿你去年跟今年,也是脱胎换骨,脱一层皮。心灵脱一层皮,把旧有的脱掉,有崭新的见地。蛇不脱皮就会死;人不成长,心灵就会死亡,跟蛇脱皮一样,所以,人时时刻刻都要成长。日升转照时,初转、中转、后转——就是日升转照时,转了三次,由浅入深。如熟酥成醍醐——法华涅槃时——日没还照高山,还照就是先照,如果“高山”加上去就更清楚了!日光先照高山;日没还照高山,佛要进入涅槃的时候,又是对因缘成熟的大根器讲的,法华涅槃,《法华经》授记成佛;《涅槃》常乐我净,都是最高、最顶级的根器。所以,日出先照高山,日落还是还照高山,因缘都具足了。

上面是天台宗五味,底下是贤首三时。贤首宗就是华严宗,三时叫做:日光先照时;日升转照时;日没还照时。日光先照时就是华严时,日升转照时就是初转、中转、后转,初转就是阿含时;中转就是方等时;后转就是般若时,这是日升转照时。日没还照,对大根器讲的,因为因缘都成熟了,这些小乘的阿罗汉的,都回小向大,都可以授记成佛了,法华涅槃时,贤首三时教配合天台宗五味。看底下,说:华严最初三七日,三七就是二十一,佛成道二十一天,讲《华严经》。阿含十二方等八,“十二”就是十二年,《阿含经》讲了十二年;方等经讲了八年;二十二年般若谈,讲了般若经讲二十二年,可见般若的重要!

所以,一个人没有以般若为导,这个人修行就是瞎忙、瞎搞、蛮干,没有般若智慧,念佛、拜佛、修行,都是要般若为前导的;没有般若智慧,你根本就走不出路来。二十二年讲了般若,法华涅槃共八载,《法华经》跟《涅槃经》讲了八年,八载就是八年。所以说:华严最初三七日,阿含十二方等八,二十二年般若谈,法华涅槃共八载。这个就是贤首跟天台宗配合,这个表格提纲契领,一针见血,不是刀刀见血,刀刀见血就不得了了,杀人了!好!《楞严经》我们讲到一个段落。

回向(略)

慧律法师楞严经 第一套(全)

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(全)

楞严经三科判 01 :科判就是经文分段落来判别, 用简要的纲领提示出来

楞严经三科判 02 :六道轮回的升沉决定在人,投胎成人就有抉择的能力

楞严经三科判03 : 拜佛是以佛为榜样,要把频率调整跟佛一样愈拜愈像佛

楞严经三 科判04 : 圆瑛法师《楞严经讲义》共用了四十多年研读才写出来的

楞严经三 科判05 : 佛法离开现前当下这一念,完全没有意义的

楞严经三 科判06 : 这个听经不怕多,听一次有一次的感受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1: 楞严经是大乘的法门属于经藏,摄终、顿、圆三教在内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2 : 一个团体好坏,从这个“诤”就可以看得出来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3: 每天念四十九遍大悲咒求忏悔,念一年,生生世世的冤业解决掉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4 : 只有凡夫在分宗派,真正大悟没有宗派,只有一佛乘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5 :有修没修其次,法不能讲错,法讲错了,就完了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6 : 你只有听经闻法的能力,是比不上修行的力量的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7 : 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作用,那些都是意识心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8 : 你想要突破种种的难关,要般若为前导

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9 : 现在你的心寂灭你现在就是涅槃。涅槃没有任何的时空性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